案例分析/ Case

首页 > 业务交流

推进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全覆盖

 

作者简介:邓颖君,广东保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现任中山市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商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专注于公司治理、股权并购、政府采购、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法律服务。曾获中山市律师协会授予的“优秀青年律师”“优秀律师”称号。

 

 

伴随着城市法治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大难题。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全覆盖”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2014年起,笔者所在的律师团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文件,全员积极投身坦洲镇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服务。四年多以来,团队律师兢兢业业,先后担任坦洲镇六个村(社区)的常年法律顾问,为坦洲镇村委(居委)及村民提供驻点值班咨询、开展法制宣传、介入村居调解、规范法律文书、编制普法手册等法律服务,努力推进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全覆盖

 

一、驻点值班常态化

律师团队一直以来以每周固定时间驻点值班为常态,为村(社区)提供日常法律顾问服务,倾听群众矛盾,解决群众纠纷,维护村(社区)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为村(社区)提供驻点值班服务,律师团队设立了AB角服务、工作台账、值班补贴三项保障机制。

其一,AB角服务机制是一种以团队化服务的形式,即一村居一律师团队,具体做法是:几个律师负责几条村(社区),值班律师设立AB角,比如笔者是坦洲村的值班律师与裕洲村的值班律师高丽敏互为AB角,七村的值班律师吴冠华与十四村的值班律师陈家晓互为AB角。AB角机制的好处就是能有效防止某一条村(社区)值班律师因出差、开庭、开会、生病、休假或其他重大事项而不能按时驻点值班弊端,且不额外增加工作量和不需另外配置人员。而且,几个律师打包几个村(社区)的法律事务能丰富实践经历,甲村的问题可能乙村已发生并处理过,律师手上有丰富的个案,处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此外,一个律师的专长毕竟有限,而一个团队中会有各样专项技能的律师,可基本实现法律服务的集成化。

其二,驻点值班的一大工作任务是做好、做细法律顾问工作台账,因为工作台账既是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印证和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的记载,也是上级部门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的重要材料。每次提供服务时,团队律师都会认真填写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对象、内容和结果,严格做到一次一记、一村一卷,并交由村委(居委)工作人员确认。一开始,村居服务只需做好纸质工作台账;随着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工作的深入推进,省司法厅开发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律师在做好纸质工作台账的同时还要在系统中登记工作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纸质版工作台账的内容与系统登记的工作内容应当保持一致。

其三,为体现团队内部公平,提高律师参与坦洲镇村(社区)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团队建立了值班补贴机制。通过在收取的村(社区)法律顾问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律师进村居基金”,对每次前往坦洲为村(社区)值班的律师给予补贴,包括100元/车/次的车辆补贴200元/人/次的工作补贴

 

二、法制宣传普及化

法制宣传是律师提供村(社区)法律服务的又一重头戏。四年多以来,团队律师为村民开展了婚姻继承、老年人权益保障、反家庭暴力等法律讲座,为村委(居委)开展了房屋租赁、证据收集等法务培训。

总结多次法律讲座和法务培训的经验,笔者认为,律师要有效开展法制宣传应该至少做到以下点:一是要依托村委(居委)的平台,与村(社区)工作人员和村民建立良好关系;二是挖掘受众日常生活的法律风险点,切中受众的服务需求点;三是保证授课内容浅显易懂,通过案例、漫画、图表等方式诠释法律问题;四是充分做好前期准备,条件允许做好团队内部演练;五是增加有奖问答环节,提高受众的听课积极性和专注力。通过做到这点,让讲座和培训更引人入胜,增强法治宣传的效果,培养和提高村(社区)工作人员和村民的法律意识,避免因偏离实际、枯燥无味等原因而无法达到预期法制宣传目的。

 

三、律师调解合法化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迫切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及时有效解决。然而,村委(居委)调解比较注重道德伦理和地方性知识,往往适合处理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引起的矛盾纠纷。与此不同,律师调解则主要是运用法律专业知识,促使当事人各自认识理解己方立场在法律上是否有理,再设法帮助各方在法律框架内形成各方利益相互兼容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一方面,律师调解能充分发挥律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作用;另一方面,律师调解如能得到广泛运用,往往可能带来法律专业知识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持续“注入”或者“渗透”的效果,在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意识的增强等方面发挥更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律师要做好村(社区)的调解工作,需要掌握四项基本技能:一是善于聆听,以自身亲和力拉近与各方之间的距离,耐心倾听各方的陈述;二是善于沟通、求同存异,深入了解事情的经过与矛盾所在,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点,有效地与各方沟通协调、化解纠纷;三是利用专业,把案件涉及的法律信息有效传递给各方;四是灵活应变,根据各方的陈述及案件情况,适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及出具不同的调解文书。

 

四、法律文书规范化

规范法律文书是律师在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最成果化的一项工作。伴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村干部越来越重视村委(居委)签署的租赁合同、承包合同、补偿协议、终止协议、证明、函件等各类法律文书的合法性,村干部从一开始不找律师看法律文书,逐步演变至习惯了由律师把关法律文书。可见,村干部真正尝到了律师规范法律文书的甜头。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笔者总结归纳了点为村委(居委)及经联社规范法律文书的有效做法:一是明确目标导向,以村干部的具体要求为依归,起草和审改相应的法律文书;二是注意谨小慎微,不论是起草还是审改法律文书,都得利用律师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经验,善于平衡各方关系,认真把控法律风险,以免因错漏百出而带来不利后果;三是及时跟踪改进,对于不是一稿即可签署的法律文书,应及时跟踪村干部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循环改进;四是编制格式文本,一般需要经一至两年时间总结村(社区)的常用文书,并进一步对其加以规范,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文书模板,供村(社区)日常使用

 

五、普法手册多样化

普法是提升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为了让村(社区)普法工作成果化,律师团队每年都联合市坦洲镇综治维稳办公室、市坦洲司法所编著普法手册,至今已印刷了两期“法治坦洲”——《行政风险防范与村官用法案例汇编》、两辑“法治坦洲”——《睇得明的法律 百姓日常法律问题解答全录》(共六篇)和一“法治坦洲”——《起底诈骗手法 律师教你叫招拆招

回顾编著的五普法手册,团队实现了四项飞跃:一是从单纯文字的手册形式到图文并茂的手册形式;二是从长篇的案例分析到简短的一问一答、律师教路;三是从支招村官用法到侧重百姓懂法;四是从镇级推广宣传到深入村(社区)普及宣传。

展望未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工作任重道远。在推进法律服务在村(社区)全面覆盖的道路上,团队律师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多一点总结,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创新,多一点提升,让法治真正接地气

 

 

供稿:市律协民商委

(以上观点仅代表律师个人意见)

Copyright © 中山市律师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1395号-1